带好团队的核心,是抓住这3个人性的渴望

频道:文摘精选 日期: 浏览:5
带好团队的核心,是抓住这3个人性的渴望

做管理顾问这么多年,我见过太多焦头烂额的管理者。

他们大多聪明、勤奋,甚至比团队里任何一个人都更努力。他们学习稻盛和夫的阿米巴,研究任正非的耗散结构,把德鲁克的经典挂在嘴边。可他们的团队,要么死气沉沉,要么内耗严重。成员们把工作当成不得不完成的苦役,准点打卡,准时下班,眼神里看不到光。

每次遇到这样的CEO或总监,我坐下来,不会先跟他们聊组织架构,也不谈KPI设计。我会先问一个问题:

“你上次真正感受到‘被理解’和‘被需要’,是什么时候?”

这个问题,常常让他们陷入长久的沉默。

你看,管理的技巧、工具、模型,都只是“术”的层面。它们很重要,但不是核心。一个管理者如果把全部精力都耗在这些“术”上,就像一个医生只盯着病人的化验单,却从不抬头看看病人脸上的痛苦。

带团队,归根结底是跟“人”打交道。而人,不是机器上的零件,不是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。人是渴望的集合体。你如果看不懂那份渴望,你所有的管理动作,都像是隔靴搔痒,力气花了无数,却始终点不燃团队那把火。

在我看来,所有复杂的人性渴望,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三个最核心、最底层的驱动力。抓住它们,你就抓住了领导力的钥匙。这无关你的头衔,无关你的权力,只关乎你作为一个人,对另一个人的深刻洞察与影响。

01第一重渴望:在迷雾中,抓住一根确定的绳索

我们先来想象一个场景。

你和你的团队被空投到一片原始森林,浓雾弥漫,伸手不见五指。你们不知道北方在哪里,不知道走出森林要多久,更不知道暗处是否藏着猛兽。

这个时候,作为领导者,你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什么?是立刻要求大家冲锋,去砍最多的木头吗?是制定一个“三个月内必须走出森林”的宏大KPI吗?

都不是。

你唯一要做的,是拿出你的指南针,或者哪怕只是指着一个方向,用最清晰、最不容置疑的声音告诉大家:“我们就朝这个方向走,每走五百米,我们停下来做个标记,检查我们的路线。”

这个动作,就是给团队提供了最宝贵的东西——确定性

人的大脑,天生厌恶不确定性。从远古时代开始,不确定就意味着危险、未知和死亡。这种对不确定的恐惧,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基因里。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,大脑会分泌皮质醇,我们会感到焦虑、紧张,认知资源被大量消耗,行动力自然下降。

今天的职场,就是一片商业的原始森林。市场风云变幻,战略朝令夕改,竞争对手虎视眈眈。员工每天面临的,是

“我今天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价值?”

“公司的战略方向是不是又要变了?”

“我的绩效评估标准到底是什么?”

“我这样做,会不会得罪那个部门?”

这些,都是浓得化不开的“职场迷雾”。

很多管理者自己身处迷雾,也把团队扔在迷雾里。他们喜欢说一些模糊而正确的话,比如

“大家要更有主人翁精神”

“我们要拥抱变化”

“要实现跨越式发展”。

这些话就像在森林里大喊“我们要走出去!”,除了制造回声,毫无用处。

一个卓越的领导者,是一个“确定性”的提供者。他要做的,不是驱散所有的迷雾——因为他也做不到——而是亲手制造一根坚实的绳索,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能牢牢抓住,即使闭着眼睛,也能安心地往前走

这根绳索,由三股细绳拧成。

第一股绳,是清晰的目标。

我说的目标,不是指那个写在PPT上、冰冷的年度数字。而是那个数字背后,活生生的“Why”。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?它对于客户、对于公司、对于我们自己,究竟意味着什么? 这个“Why”必须被反复地、不厌其烦地讲,讲到每一个成员的耳朵里都起了茧,刻进他们的脑子里。

马斯克在SpaceX最艰难的时候,工程师们没日没夜地工作,不是因为马斯克承诺了多少奖金,而是因为所有人都相信那个疯狂的梦想:让人类成为跨星球物种。这个宏大的“Why”,就是他们的北极星,是穿透一切迷雾的光。

把这个“Why”拆解成具体的、可执行的“What”和“How”,目标的颗粒度要足够细。

一个季度的目标是什么?这个月要打赢哪场仗?这个星期,我们团队的“丑陋的胜利”是什么?当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“我们这周要攻下哪个山头”时,就不会在“我们到底该往东还是往西”这种问题上内耗。

第二股绳,是透明的规则。

在森林里,除了方向,还需要规则。比如,谁负责探路?谁负责断后?遇到岔路,谁来决策?发现水源,如何分配?

团队里的规则,就是我们的“游戏规则”。晋升的规则是什么?淘汰的机制是什么?奖金的分配逻辑是什么?决策的流程是什么?这些东西,不能是“黑匣子”。

一旦规则不透明,团队就会开始“猜”,而猜忌,是团队信任的最大腐蚀剂。

阿里内部有句话,叫“把丑话说在前面”。绩效怎么打,3.75和3.5的区别在哪里,在开始干活之前,就要清清楚楚地摆在台面上。这看似不近人情,实际上是最大的“人情”。它给了所有人一个稳定的预期,让大家不必把心思花在揣摩“上意”和搞办公室政治上,而是专注在创造价值上。

第三股绳,是稳定的反馈。

在浓雾中前行,最怕的是什么?是走了很久,却没有任何回音,你不知道自己走对了还是走错了。

稳定的反馈,就是那个“回音”。它不是年底那次冷冰冰的绩效面谈,而是一个持续的、有节奏的沟通系统。我一直推崇管理者要和下属建立规律的“One-on-One”机制,每周或者每双周,雷打不动。

谈什么?不只是谈工作进度,更是谈他的困惑,谈他的状态,谈他对团队的建议。这种稳定的沟通,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按摩。它在不断地告诉团队成员:

“我看见你了,我关心你的进展,我们始终在同一条船上。”

当一个团队,有了清晰的目标、透明的规则和稳定的反馈,就等于在迷雾中拥有了指南针、地图和对讲机。那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就会大大降低,团队的能量才能真正被释放出来,去解决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。

所以,带团队的第一步,永远是审视自己:我,是一个确定性的提供者吗?还是我自己,就是团队里最大的那个不确定性?

02第二重渴望:在这里,我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

解决了“确定性”这个底盘问题,团队就能往前走了。但能走多远?能走多快?这取决于第二重渴望是否被满足——成长的渴望

我常常跟一些企业家讲,今天的组织和个体的关系,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过去,是“公司与员工的雇佣合同”,你付薪水,我干活,天经地义。现在,是“平台与个体的成长联盟”。

尤其对于优秀的年轻人来说,一份薪水早已不是他们选择一份工作的唯一理由。他们更像一个手握资本的投资人,他们手里最宝贵的资本,就是自己的时间、精力和才华。他们把这份资本“投”给你的团队,他们要的回报,除了薪水,更重要的是这份资本本身的“增值”。

换句话说,他们要的是成长。他们想知道:在这里待上三年,我能比三年前的自己厉害多少?我的认知、能力、视野,能否得到跃迁式的提升?

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无论你开出多高的薪水,都留不住一颗想要高飞的心。

很多管理者在这一点上,犯了两个常见的错误。

第一个错误,是把“成长”等同于“晋升”

他们认为,给员工画好晋升路线图,告诉他“好好干,两年升主管,五年升经理”,就是提供了成长。但晋升的岗位永远是稀缺的,僧多粥少,这必然导致大部分人的成长感无法被满足。

第二个错误,是把“成长”等同于“培训”

一说要培养员工,就送他们去上各种课程。培训当然重要,但它只是“输入”。真正的成长,来自于“输出”,来自于在实战中摸爬滚打,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。

那么,一个卓越的领导者,应该如何满足团队成员的成长渴望?他应该扮演一个“园丁”的角色。团队不是一台冰冷的机器,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花园。每个成员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,有的适合长成参天大树,有的适合开出绚烂的花朵。

园丁的职责,不是把所有种子都修剪成一个模样,而是为每一颗种子,提供最适合它的阳光、水分和土壤。

具体来说,有三个关键动作。

第一,把“授权”变成“赋能”。

很多管理者不敢授权,怕下属搞砸了,最后还得自己收拾烂摊子。或者,他们所谓的“授权”,只是把最苦最累的活儿扔出去,自己牢牢攥着那些有挑战、能出彩的工作。

这不叫授权,这叫“甩锅”。

真正的授权,是一种基于信任的“投资”。你给出去的,不仅仅是一个任务,更是一个成长的机会。它的底层逻辑是:

“我相信你有潜力完成这件事,我愿意承担你可能犯错的风险,因为你的成长比这件事本身的完美更重要。”

在授权的时候,要遵循“i+1”的原则。也就是说,交给他的任务,要比他现有的能力(i)高出那么一点点(+1)。这个“+1”的部分,就是他的“学习区”。太容易,他觉得无聊;太难,他会直接放弃。只有在这个“刚刚好”的挑战区,他才会感到兴奋,才会调动全部的潜能去学习、去思考。

当你把一个重要的项目交给他,你要做的,不是当一个“监工”,而是当一个“教练”。把你的经验、思考框架、你踩过的坑,毫无保留地教给他。在他遇到困难时,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,而是问他:

“对于这个问题,你有哪些假设?你觉得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寻找解决方案?”

扶上马,送一程。当他最终磕磕绊绊地完成了任务,他获得的,绝不仅仅是完成任务的喜悦,更是一种“我能行”的自信。这种自信,是任何奖金都换不来的。

第二,把“评估”变成“反馈”。

绩效评估,在很多团队里,是一场令人不适的“审判”。管理者扮演法官,员工扮演被告,气氛紧张而对立。

一个聪明的领导者,会把每一次评估,都变成一次帮助对方成长的“发展对话”。对话的核心,不是去争论过去三个月的分数是3.5还是3.75,而是面向未来,一起探讨:

“在过去这段时间,你觉得自己做得最棒的一件事是什么?你从中收获了什么?”

“你觉得最有挑战、最让你感到挫败的是什么?如果重来一次,你会在哪里做出不同的选择?”

“基于你未来的发展目标,你觉得在下一个阶段,你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是什么?我,以及团队,可以为你提供什么样的支持?”

你看,当对话的焦点从“评判”转向“发展”,从“过去”转向“未来”,员工的心态就会从防御转为开放。他会把你当成帮助他成长的伙伴,而不是决定他命运的判官。

这种高质量的反馈,就像一面精准的镜子,能帮助他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盲区,这是最宝贵的成长催化剂

第三,营造一个“容错”的土壤。

花园里,不可能每一颗种子都能顺利发芽,不可能每一朵花都开得完美。成长,必然伴随着试错。

如果一个团队,对错误的容忍度极低,一次失败就可能葬送一个人的职业前途,那么这个团队里,就不会有人愿意去尝试、去创新。所有人都会选择最安全、最保守的路径。这样的团队,看似平稳,实则已经失去了生命力

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反复强调“熵减”和“活力”。他鼓励“从战争中选拔将军”,允许“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决策”。这背后,就是一种对试错的包容。因为他知道,真正的将军,都是在无数次小规模的战斗中,用失败和伤疤喂出来的。

作为领导者,你要做的,是为团队划定一个“安全的试错区”。在这个区域内,你可以告诉大家:

“去想、去做、去尝试,只要不是颠覆性的、致命性的错误,只要我们能从中学习和复盘,公司都愿意为你们的成长交这笔学费。”

当你的团队里,每个人都觉得“在这里犯错是被允许的,成长是被鼓励的”,那么,一种叫“自驱力”的东西,就会从土壤里悄然生长出来。

03第三重渴望:我奋力划桨,渴望被船上的同伴看见

有了确定性,我们敢于前行;有了成长感,我们愿意前行。但决定我们能否同舟共济、穿越风暴的,是第三重,也是最温暖的一重渴望——被看见

这种渴望,关乎链接,关乎归属,关乎一个人的价值感。

想象一下,你在一艘大船上,和一百个人一起奋力划桨。船在飞速前进,岸上的人都在为这艘船欢呼。但是,没有人知道你的名字,没有人看到你手上磨出的血泡,没有人为你喊一声加油。你的每一次努力,都淹没在集体的轰鸣声中。

久而久之,你还会那么用力地划桨吗?

恐怕不会了。你会慢慢变成一个“隐形人”,一个“局外人”,一个“拿钱办事”的打工者。

这就是很多团队的真实写照。管理者只关心结果、数据、报表,却忽略了那些数据背后,一个个活生生的人。他们的付出,他们的挣扎,他们的委屈,他们的闪光点,通通被“结果导向”这四个字,无情地抹去了。

我常常说,领导力的核心是影响力,而影响力的本质,是一种情感的链接。你如果不能和你的团队成员建立情感的链接,你就永远无法真正地“拥有”他们。

“被看见”,就是建立这种链接的最强大的触点。它像一束追光,能精准地打在某一个成员身上,让他感到在那一刻,他就是舞台的中心。

如何让你的团队成员“被看见”?

首先,看见他的贡献,并公开地、具体地赞美。

“干得不错”是最廉价、最无效的表扬。它就像一张空头支票,毫无诚意。

有效的赞美,必须是具体的,是及时的,是真诚的。

“小王,昨天你做的那份给客户的报告,我看了三遍。尤其是第三部分关于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,你引用的那两个数据,非常巧妙,直接支撑了我们的核心论点。为了找到这两个数据,你肯定花了不少心思。这一点做得特别棒,团队其他同学都要向你学习。”

你看,这样一段话,包含了具体的事实、对他努力的认可、以及对他能力的肯定,并且指出了这对团队的价值。当你在团队的周会上,公开地把这段话说出来时,小王收获的,绝不仅仅是几句表扬,而是一种强烈的价值感和荣誉感。他会觉得,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,是被领导看在眼里的。

这种 “被看见”的时刻,是最好的团队凝聚力建设。它在无声地告诉所有人:在这个团队,只要你用心付出,就一定会被看见,被认可。

其次,看见他的状态,而不仅仅是他的绩效。

一个优秀的领导者,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。他能从员工细微的表情变化、语气的迟疑、甚至是迟到的频率中,读出他最近的状态。

当他发现一个平时活泼的员工,最近突然变得沉默寡言,他不会简单地归结为“工作态度不积极”。他会在1-on-1的时候,关切地问一句:

“我看你最近好像有点累,是家里遇到什么事了,还是工作上有什么让你不开心的?如果信得过我,可以跟我聊聊吗?”

这一句简单的问候,传递的信息是:“我关心的,不只是作为员工的你,更是作为‘人’的你。”

这种人性的关怀,在很多时候,比任何物质激励都更能温暖人心。它让员工觉得,自己不只是一个完成任务的工具,而是一个被团队接纳和关心的“自己人”。这种归属感,是他们愿意为团队“拼命”的情感基础。

最后,看见他的梦想,并努力成为他梦想的助推者。

每个人,都有一个超越当前工作的、更大的梦想。有的人想成为技术专家,有的人想未来自己创业,有的人想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。

一个卓越的领导者,会主动去了解团队成员的个人梦想。他会把团队的目标,和成员的个人目标,尽可能地结合起来。

他会跟那个想成为技术专家的员工说:

“公司下半年有个攻克XX技术难题的项目,我觉得对你的技术成长非常有帮助,我帮你去争取这个机会,你愿意挑战一下吗?”

他会跟那个有创业想法的员工说:

“这个新业务,我想让你来牵头,从0到1,完整地体验一下产品、运营、销售的全过程,这对你未来理解商业的全貌,会很有价值。”

他不是把员工看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,而是把自己看作是实现员工梦想的平台和阶梯。当他这样做的时候,他就从一个“管理者”,升维成了一个“领袖”。员工追随他,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职位,更是因为他们相信,跟着这个人,能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点。

这,就是“人人都是领导者”这个理念的真谛。领导力,不是控制,而是激发;不是索取,而是成就。

结语

确定性、成长感、被看见。

这三个人性的渴望,就像三根支柱,共同撑起一个强大团队的内在结构。

确定性,解决了团队“活下去”的问题,它提供安全感,让大家敢于迈出脚步。

成长感,解决了团队“变强大”的问题,它提供驱动力,让大家乐于加速奔跑。

被看见,解决了团队“在一起”的问题,它提供归属感,让大家愿意彼此守护、同舟共济。

这三者,缺一不可。没有确定性,成长和归属都无从谈起;没有成长,团队会陷入停滞和僵化;没有被看见,团队终将人心离散。

作为一名管理者,一名领导者,你不必追求成为像任正非或马斯克那样神话般的人物。你只需要回归到最基本、最朴素的原点——回到“人”的本身。

放下你手中的管理工具箱,暂时忘掉那些复杂的模型和法则。用心去感受你团队里每一个鲜活的个体,去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。

当你能为他们驱散一丝迷雾,为他们的成长铺上一块基石,为他们的每一次努力献上真诚的掌声时,你就会发现,所谓领导力,不过是,你用自己的人性,去点亮了另一些人的人性。

而那被点亮的人性之火,终将汇聚成燎原之势,照亮你们共同前行的路。

文章来源 领导者养成笔记「ID:GoToLead 」,转载请公众号回复“转载”版权说明 :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,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,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。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。本文所用视频、图片、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,请第一时间告知,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立即删除内容;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,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
0 留言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