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心观察一下身边的人,你会发现:凡是动不动就生气的人,没有一个是智者,生活多半过得一团糟糕

频道:文摘精选 日期: 浏览:15

你的身边有那种脾气一点就炸的“情绪巨婴”吗?

从前身边曾有这样一个朋友,每次出去聚会只要有她的存在,必然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小事给我们甩脸子生气。

你的身边有那种脾气一点就炸的“情绪巨婴”吗? 从前身边曾有这样一个朋友,每次出去聚会只要有她的存在,必然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小事给我们甩脸子生气。 某个同学回老家给我们每人带来的伴手礼,其中有一样当地特产,同学提醒我们: “不要一次性吃很多

某个同学回老家给我们每人带来的伴手礼,其中有一样当地特产,同学提醒我们:

“不要一次性吃很多,不然会上火。”她听完之后立刻就恼了:“不愿意让我们吃就别送啊,跟谁稀罕似的。”

去某个景点需要爬楼梯,我们三个人走成一排在前面,她独自一个人落在后面。

我们多次停下来等她,她却故意越走越慢:“你们不是孤立我吗?还等我干什么呢?”

聚餐时菜还没上齐,大家都在玩手机,她一个人东张西望,吃饭的时候却全程不说话,过后偷偷发消息:

“你们是不是背着我有个小群,在群里说我坏话?”

细心观察一下身边的人,你会发现:凡是动不动就生气的人,没有一个是智者,生活多半过得一团糟糕

不仅对朋友如此,连领导的批评、同事的劝导、家人的安慰,她都能精准从中找到生气的点,简直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“地雷”。

身边人深知她的这种性格,现在她不仅找不到工作,还失去了一切能交心的朋友,前段时间听说刚刚创业失败,正在报班考公。

我们只要细心观察一下,就能发现:只要是那种动不动就发脾气、总是保持着攻击性的人,没一个是智者。

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斥着怒气、抱怨和发泄,根本就没有精力去过正常生活,只能将自己的世界搞得一团糟。

应激的背后隐藏着什么

“为什么在我们眼中一点小事就值得他们发那么大的火?”

“明明我是无意的,也解释过了,对方为什么感觉自己被冒犯?”

那些生活中攻击性超强,还爱过度解读他人的话,一点就炸的那些人,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?

细心观察一下身边的人,你会发现:凡是动不动就生气的人,没有一个是智者,生活多半过得一团糟糕

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,这是个体受到内部或者外部的刺激源(语言、环境、压力、冲突等等)是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;

涉及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应激”。

每个人对于刺激源的感受阈值不同,尊重每个人的阈值不仅仅是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慢慢探索出的底线,也是我们保持良好交往的必要原则之一。

但同时我们会发现:某些人的阈值实在是太低、感知太敏感了。

因为他们内心里对自我的认同其实是非常匮乏的,他们总是认为“我不够好”、“我很差”;

这样的核心信念让他们自卑又自负,当别人无意中触碰到这个雷区,他们就会本能地启动防御。

归根结底,这是他们心中的自我保护欲望过剩。

细心观察一下身边的人,你会发现:凡是动不动就生气的人,没有一个是智者,生活多半过得一团糟糕

或许在从前,他们也曾经经历过恶意的外部攻击,即使自己什么都没有做错,还是会接受到他人的打压和贬低。

因此,他们逐渐开始为自己套上一层盔甲,在识别到“疑似攻击”的语言和行为时,迅速做出反击。

可这样的一套识别系统,却完全将他人的善意给过滤了出去。感受不到他人的善意,人际关系的维持也就无以为继了。

认知资源的过度浪费

我们都知道“路怒症”,在行车过程中,如果遇到有人加塞、突然变道、前车车速不够快等等情况;

很多人就会怒而破口大骂,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以“报复”,甚至发展成为两边司机的肢体冲突等等。

很多人沉浸在这样的情绪里,认为只有痛快地发泄出来,自己才能“气顺”,然后下一次继续踏入情绪的陷阱,做出更多不理智的事情来。

细心观察一下身边的人,你会发现:凡是动不动就生气的人,没有一个是智者,生活多半过得一团糟糕

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的是,负面情绪最大的受害者,其实正是自己。

暴躁生气的时候,会引起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,血压快速升高,心率加快;

心脑的负担被加重,如果是上了年纪的人,往往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
而经常生气、烦闷的女性,会影响内分泌,增加子宫肌瘤、乳腺结节等疾病的风险。

除了生理层面的原因,心理层面的后果,也是我们需要克制脾气的重要原因。

经常发脾气的人也会经常陷入一种坏情绪的“负面循环”,因为人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人可能在面对这件事时产生的情绪,因而做出相应的行为。

经常发脾气的人对事物的认知是扭曲的、有偏差的,面对某件很平常的事,他们很可能爆发出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坏情绪,做出极端的行为。

细心观察一下身边的人,你会发现:凡是动不动就生气的人,没有一个是智者,生活多半过得一团糟糕

而后,再由极端行为所产生的坏后果,继续产生新一轮的坏情绪,这样循环往复、永无止境。

认知资源全部都被浪费在愤怒和发泄、发泄后又愤怒这些地方了,怎么可能还会有多余的精力和资源去提升自我价值、好好享受生活呢?

自我觉察

王尔德曾说:“一个人不能永远在胸中养着一条毒蛇。”

毒蛇就是怨恨,如果怨恨长久停留,伤害的就只有你自己。

我们并不是说要全盘抑制所有的坏心情,愤怒也分为健康的愤怒和不健康的愤怒。

健康的愤怒只针对当下某一件事,它不会牵引出其他不相干的情绪,并且是作为一个三观正确、拥有道德底线的人的觉知;

而不健康的愤怒本质上是扭曲,扭曲过后的情绪放大了你的感受,让你的大脑不断沉浸在这种感受里无法自拔。

著名的心理学家Tara Brach提出的RAIN方法,就是一个可以清晰观察到情绪、进行自我觉知的疗愈方法。

细心观察一下身边的人,你会发现:凡是动不动就生气的人,没有一个是智者,生活多半过得一团糟糕

R-Recognize(觉察):我现在正在经历某种情绪,承认其存在并写下来,为其贴上标签:悲伤、愤怒、渴望等等。

A-Allow(允许):允许这样的情绪存在,不要对抗,放松身心并深呼吸。

I-Investigate(探索):保持好奇心,去探究你自己的真实体验:“我现在需要什么?”“我的身体哪里有了反应?”“这种情绪和当下有关,还是和更早的体验有关?”

N-Nurture(滋养):对于那部分压抑情绪、被情绪伤害到的自己说一声“辛苦了”,对其表示出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安慰。

不论在什么样的问题和冲突之中,输出攻击和保持愤怒都无法解决任何事情,反而只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糟糕。

细心观察一下身边的人,你会发现:凡是动不动就生气的人,没有一个是智者,生活多半过得一团糟糕

或许我们此刻要做的,并不是着眼向外部,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和事惹我们生气;而是要进行内省,通过认可自己的方式来改变。

记住,你要做的是情绪的主人,而不是身体的奴隶。


0 留言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验证码